2018—2021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医学类)
先 进 事 迹 介 绍
为充分发挥学术期刊在弘扬科学家精神、改进作风学风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本刊近期将持续开展“弘扬科学家精神”的专题宣传活动,聚焦“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主题,并结合本期刊学科特点,通过期刊封底印刷和网站宣传等多种形式,对医学类优秀科学家及“最美科技工作者”的先进事迹予以宣传报道,向最美科技工作者致敬。
★ 秦川教授,1959年10月生,女,汉族,山东青岛人,中共党员。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所长,教授。秦川教授主要从事实验病理学研究,曾主持重大专项、国家863计划等国家级项目20余项,创建了比较医学学科,创建了传染病动物模型体系,评价了全球首批SARS疫苗、甲流疫苗、手足口病疫苗、H7N9疫苗,保障了700余个科研项目实施,被誉为“比较医学引领者”。发表SCI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14部,获得专利10项。秦教授曾获全国创新争先奖、“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曾任传染病防治重大专项实验动物技术平台项目负责人。秦川教授被评为2018年“最美科技工作者”。
★ 陈孝平教授出生于1953年,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外科学系主任、肝脏外科主任,中科院院士。陈教授从事外科临床、教学和研究工作40余年,施行和指导施行各种肝胆胰手术2万多例,在肝癌外科治疗和肝移植方面打破5个手术禁区,在肝胆胰外科提出3个新理念,创建5项新的手术方式。陈教授致力于科技志愿服务,成立湖北陈孝平科技发展基金会,在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建立院士工作站,多次带领志愿者团队开展大型公益义诊活动,为逾3 000位居民进行免费诊治。陈孝平教授被评为2019年“最美科技工作者”。
★ 王行环教授从事泌尿外科医教研工作30余年,是泌尿外科微创医学领域的开拓者之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等。武汉新冠疫情爆发后,王教授临危受命担任雷神山医院院长,极短时间内凝聚来自286家医院3 202名医护人员、1 000余名后勤保障志愿者,与13 000名建设者一起迅速建成拥有32个病区、1 500张床位的“重症救治堡垒”,短时间内按照一所高标准三级甲等医院的架构,使雷神山医院从管理、后勤、感控、医护各个层面铸造了一支抗疫精锐之师,大幅提升了整体收治能力,确保应收尽收、应治尽治;通过同质化管理,重症救治体系构建,创造了近98%的救治成功率、医院零感染、安全生产零事故、环境零污染的雷神山奇迹,成为国际抗疫“中国力量”的象征。王行环教授被评为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
★ 仝小林院士长期致力于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研究,在现代中医诊疗体系、方药量效学科的构建以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方面做出了扎实而卓越的贡献。仝院士在本次抗击新冠疫情工作中担任中央指导组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疗救治专家组共同组长、国务院中医药专班临床救治组组长、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外事组中国红十字会中医专家组组长。在武汉抗疫第一线连续工作64天,他奔波于发热门诊、重症监护室、社区隔离点、方舱医院等地,救治患者总结经验,提出了“寒湿疫”理论指导疫情防控,让中医药真正全面、全程地介入了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有力地保障人民健康。他还将防控重心前移、下沉至社区,探索建立了“中医通治方+社区+互联网”为框架的“武昌模式”。仝小林院士被评为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
★ 次旦央吉医生现为西藏眼科研究领域学科带头人,她身上有着特别能吃苦、无私奉献的老西藏精神,为了给更多的患者带来光明,几乎跑遍了整个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行程达18万公里。仅白内障一种手术她就亲自参与完成了3万多例,复明率达99%左右,是西藏现代眼科历史里程碑的人物。自2005年至今,次旦央吉医生坚持下乡组织乡村医师培训班多次,授课达4 000多人次,为西藏的基层眼科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她带领科室医护人员开展下乡手术4 000多例,为更多患者带来光明,下乡期间组织农牧民眼科卫生防治健康宣教,为解决农牧民因病致贫和脱贫攻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受到国家及自治区领导的高度赞扬。次旦央吉医生被评为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
★ 马玙医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主任医师。马教授从事结核病防治事业66年,先后发表中英文论文130余篇,参与17部专著相关篇章的撰写工作。作为结核病领域权威临床科学家,她经过费时、繁琐、危险的一线临床科研,产生的成果成为国内乃至国际的临床诊疗方案、指南、策略。马玙教授还培养了10余名硕博研究生,很多学生已成为全国各大医院结核专业领域的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她用精湛医术解除病人的痛苦,用心温暖每一位患者,用行动诠释着“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初心。马玙医生被评为2021年“最美科技工作者”。
★ 庄文颖院士为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庄院士从事真菌学研究46年,带领团队在我国26省区进行野外考察,研究了39个国家和地区的大量材料。她发现新科1个、新属13个、新种360余个,澄清大量分类和命名问题;独立完成3个属的世界专著性研究,分类学观点受到国际同行普遍采纳,使我国部分类群的物种数量倍增。她的研究为我国真菌资源储备和利用奠定了物质基础。她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在真菌通用DNA条形码筛选、锤舌菌纲系统发育关系探讨等方面奉献才智。庄院士通过对20个关键属的系统性研究,阐明了柔膜菌目部分类群的分类地位,并取得了突破性研究进展。作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庄院士任教27年来,培养了博士生16名,硕士生3名,为我国真菌学研究人才培养作出了突出贡献。庄文颖院士被评为2021年“最美科技工作者”。
★ 吴尊友研究员现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预防干预室主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从事传染病防控30多年,在严重威胁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新冠肺炎和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领域,深入开展科学研究,发挥了关键技术专家作用。在新冠肺炎防控中,他深入武汉、北京新发地、新疆喀什一线抗疫,通过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等研究,查明北京新发地疫情为进口海产品及外包装污染引起,全球首次发现新冠病毒可以通过冷链传播。在艾滋病防控领域,吴尊友研究员分析研判吸毒艾滋病流行趋势,研究单阳家庭控制方案,优化艾滋病诊断与治疗干预研究,成为国家艾滋病防控策略,为维持我国艾滋病低流行做出重要贡献。吴尊友研究员被评为2021年“最美科技工作者”。